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云南现存土司府礼仪音乐研究(5)

来源:云南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述这些因素有利于孟连本地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利于外民族及其文化的传入,对于明清中央政府来说,也有些鞭长莫及。相比较而言,武定、禄劝土司

上述这些因素有利于孟连本地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利于外民族及其文化的传入,对于明清中央政府来说,也有些鞭长莫及。相比较而言,武定、禄劝土司府和丽江木氏土司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内地,在文化上,这两个土司都积极学习汉文化;其次,这两个土司府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完成了“改土归流”,随后这一地区都有大量汉民族的进入,汉族的文化艺术逐渐成为这里的主流,土司府的礼仪用乐也逐渐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之中了。

四、结语

通过对现存云南三个土司府礼仪音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清云南土司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国家的礼乐制度对各土司府同样有效,乐籍制度也在土司府中有所体现,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中央政府对其影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靠近汉族聚居区的土司府所用礼仪和音乐,基本遵守了中央政府的礼乐规定,而真正的边疆和民族地区则有所差异,如孟连土司府只是在礼仪用乐的形式上与中央政府对接,如有专门的乐户,礼乐的仪式也与内地趋同,但礼乐的内容,即所用音乐却是本民族音乐,没有与中央政府要求对接。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央政府大力推行一体化的国家礼乐制度,包括乐籍制度,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夏变夷”。这些制度,对于云南的大部分土司府来说,他们是遵章执行的,但是由于其政府影响力的问题,以及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央政府依附程度的不同,也有部分土司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只是在形式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事实上他们却有着自己的考量,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也有些鞭长莫及。

总的来看,在清代完成“改土归流”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汉族迁入数量的增多,汉族的传统音乐与民俗等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没有完成“改土归流”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西双版纳、德宏、迪庆州等地,基本还是以当地主体民族为主,虽然也有汉族和汉文化的进入,但这里的主流文化依然是本土文化,音乐当然也是如此。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的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自然传播中的各类移民没有或者很少到达这些地方,无法形成所谓的传播主体和媒介,也不可能在异文化圈形成上规模的受众群体;其次,制度传播只是表面上的形成,明清在土司府的管辖之地,尤其是边疆地区,基本还是“顺俗施化”和“顺俗施政”,制度传播也仅对于土司上层的官员有所制约,即便是以学习和崇尚汉文化著称的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其汉文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土司这一阶层,整个明代,丽江除木氏土司阶层有部分文人外,没有他姓的一个文人出现。正如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后的丽江知府杨馝所说:“丽旧无学,土酋木氏,虞民用智而难治,因如秦人之愚黔者,一切聪颖子弟,俱抑之奴隶中,不许事诗书。”[10]因此,有明一代,普通的纳西族民众,对汉文化和包括“俗曲”在内的汉族传统音乐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直到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内地流官的进入,王朝的各项制度才真正得以推行,而随后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以夏变夷”和“移风易俗”的政策才真正得以贯彻实施。自然传播和制度传播的体系也才真正得以建立,这就是为什么丽江能够有如此之多的汉族音乐文化,而没有完成“改土归流”的其它地区没有或很少汉族音乐文化遗存的原因之所在。

[1] 龚荫.关于明清云南土司制度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24-32+8.

[2] 明太祖实录卷239[Z].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壬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10)[Z].北京:中华书局,2007:2186.

[4] 何耀华.武定凤氏本末笺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5] 杨甫旺.儒学在彝族地区的传播与彝族社会文化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9(5):161-166.

[6]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禄劝彝族土司府礼仪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2.

[7] 杨嘉兴.武定、禄劝土司府礼仪音乐探微[J].民族艺术研究,1995(6):29-34.

[8] 项阳.礼乐与俗乐两条主脉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J].文化研究,2014(2):93-108.

[9] 中共丽江市委统战部,政协丽江市文史委员会.丽江文史资料(第五辑)[Z].2009.

[10] (清)管学宣,万咸燕.丽江府志略[Z].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刻本, 丽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翻印,1991:207.

[11] 政协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光绪)丽江府志[Z].2005.

[12] 孙明跃.“白沙细乐”——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C]//刘晓静,彭丽.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文章来源:《云南化工》 网址: http://www.ynhgbjb.cn/qikandaodu/2021/0617/1643.html



上一篇:云南彝族漆器艺术与传承保护研究
下一篇:三迤山水亦入画云南山水画发展探析

云南化工投稿 | 云南化工编辑部| 云南化工版面费 | 云南化工论文发表 | 云南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