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云南傣族簧管乐器制作工艺考察研究

来源:云南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簧管乐器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乐器类型,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名片之一。不同形制的簧管乐器伴随着不同地域的傣族音乐文化生活。笔者于2020年年初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临

簧管乐器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乐器类型,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名片之一。不同形制的簧管乐器伴随着不同地域的傣族音乐文化生活。笔者于2020年年初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临沧等地的傣族村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考察,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探寻云南傣族簧管乐器分布情况。现以考察点为单位阐述乐器的制作情况。

一、普洱市孟连县艺人波岩胆考察

傣族艺人波岩胆住在中缅边境孟连县山区的芒信镇芒卡傣族村芒蚌小组,他制作的竹簧类乐器“筚灵咩”需要选取已风干的竹管(艺人也曾选取湿度较大的竹管,但是几天后即变形),管身上方为封闭竹节位置,在侧面削成一个平面,在上方用刀开4个方孔,孔与孔的距离大约为一个手指宽度。在管身上方封闭位置侧面开簧窗,并用竹管侧壁作为簧片,顶端固定,其余三边可充分振动。竹材不可过嫩,也不可过硬,簧片本身需要用刀不断磨削并放入嘴中试吹,直至其可以充分振动并发声为止。

二、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艺人岩三考察

傣族乐器传承人岩三居住在景洪市嘎洒镇曼乱点村。老人可以制作多种傣族簧管乐器。

(一)“筚姑”(大号,公)和“筚奴艾①”(小号、母)

“筚姑”和“筚奴艾”的制作需要事先准备好已褪色的水分已基本蒸发的干竹子,上方为闭管,艺人会将管身用砂纸反复打磨平滑。竹管中间有一个竹节并已打通,艺人按照已做好的乐器来画出开孔位置,两件乐器不同的竹节位置对开孔并未产生影响。常规开孔方式为:正面开7孔,背面开1孔,背面孔的开孔位置都经过比对并用刀环刻一条痕迹。

竹管打磨好确定开孔位置之后,作者跟随艺人来到他早年居住的傣族传统竹楼上进行乐器开孔与簧片加工。在竹楼上采用传统火塘,用木柴烧起炭火,将通条烧红,逐个开孔,通条分粗细两根,大孔用粗通条,小孔用细通条。最后再用通条将竹节烫开,打通竹管。

筚姑和筚奴艾的簧片都使用铜簧,岩三艺人的“簧片工作台” 就是一根方形牛角的侧面。将牛角两段固定,用刀将簧片刮薄。牛角的侧面较窄,将簧片横向放置,两端向下弯曲固定,将用锯条制成的一字刀侧面放置在铜簧上,用锤子敲击一字刀,以切出簧舌,由于两端是弯曲固定,故簧片不会被切断。为了促使簧舌充分振动,需要用小段竹皮将振动簧垫起,用竹片在簧舌侧面反复打磨以使其与簧片产生一定的缝隙。簧舌制成后,将簧片弯曲的部分重新敲平,并反复刮至适合的厚度,从而制成簧片。

在竹管上端开长方形簧窗,筚姑的簧窗长2CM,宽1CM,筚奴艾的簧窗长1.8CM,款0.8CM,其位置位于闭管的上端,但并不要求与正面7孔或背面1孔对齐。在圆弧形的管身上开出一个长方形平面槽,用小尖刀在中间开出长方形窗口,在平面槽的上下两段端用刀开出缝隙,以便将簧片下方固定在簧窗上,这个缝隙就起到了固定簧片的作用。簧片安装后会不断试奏,聆听音色和簧舌的振动效果,如果振动不畅会继续将簧片刮薄。

最后用白石灰水将所有缝隙密封,密封后依然要反复调节簧舌使其能够自由振动,确认发音正常后,乐器即制作完成。为了保护簧片,艺人岩三专门用编织袋材料为簧窗专门制作保护套。

(二)“乖”

“乖”为牛角制簧管乐器成品,从形制即可看出乐器制作工艺,即用现成的牛角,在侧面中间位置开簧窗,按照筚姑和筚奴艾的做法安装簧片并用白石灰水密封。

“乖”的演奏没有明确的音高标准。但音高调节方法主要取决于左右手。常规演奏方法是:左手控制乐器左边的开孔,松开时,管身即形成开管状态,按住时,管身则处于闭管状态,音高可低八度;右手则形成松弛的“握拳”状,从而使其形成一个圆柱状空间,将其半握在管身右侧,其实就增加了实际的管身长度,通过调节手指空气柱的大小来调节音高,从而形成滑音旋律形态。

(三)“班啰”

该乐器最大的特色在于,竹管中间位置必然有一个竹节,就在靠近竹节的两边各开一个簧窗并安装一个簧片。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双簧窗铜簧乐器。再在上方粘贴上一个弧形竹片盖板,并在盖板上开一圆孔。盖板的粘合与固定在今天采用透明胶布,据艺人介绍,传统工艺是采用糯米糊粘合。

吹气时,两个簧片同时发音。这两个音没有固定音高,但是音高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完全相同,按照艺人的说法,应当是稍微偏一些。这也许是为了追求拍音。该乐器只能演奏持续的双音,没有开孔。

文章来源:《云南化工》 网址: http://www.ynhgbjb.cn/qikandaodu/2021/0104/706.html



上一篇:1925年云南霜灾后大饥荒的救助
下一篇:云南小粒咖啡品牌塑造及对策分析

云南化工投稿 | 云南化工编辑部| 云南化工版面费 | 云南化工论文发表 | 云南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