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抗战时期云南金鸡纳种植研究(4)

来源:云南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 云南金鸡纳种植成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云南试种金鸡纳成功的消息为全国各大报刊所刊载,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对于西南瘴疠

(二) 云南金鸡纳种植成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云南试种金鸡纳成功的消息为全国各大报刊所刊载,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对于西南瘴疠的治疗与瘴区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云南试植金鸡纳霜成功》云:“经七次之失败,卒不灰心,又经拨款二千八百元,向印度加拉吉达地方购得籽种,派员往红河沿边一带再加研究,力事试验,结果遂告成功,现栽成者已达万余株,与印度所产无异。近建设厅计划,拟再就红河沿岸广为增植,以期逐渐推行至思茅内地各处云”[27]。《黄日光试种金鸡纳树成功 为药物自给之佳音》认为“黄日光氏于云南禄丰村林场试植金鸡纳霜树,初起曾失败,经历年研究,已获成功,现已有一万株以上之繁殖。将来不难推广至各地,诚战时药物自给之佳音”[28]。此后,云南试种金鸡纳成功所产生积极意义的文章不胜枚举[1]。

云南省政府对试植金鸡纳树成功较为自豪,也加大宣传力度,并聘请中央摄影场专业人员到河口热带作物试验场摄制河口移植金鸡纳及其他热带作物的宣传影片[29],作为诚邀华侨归国投资宣传演讲所用。由于河口试种金鸡纳成功,引起国内外实业界的关注,因此国内外人士到场参观或国内团体及农业机构来函询问栽植方法者日愈众多,甚或有机构直接到场索取金鸡纳树苗。面对这种情况,河口热带作物试验场给云南省建设厅发函请示如何应付此事:“今后来索取予种及秧苗者,究应如何应付?”建设厅指令:“应持有本厅之正式公文或手谕,方能诧取,否则概行拒绝可也。”[30]同时此类树苗并非无偿供给,而是定价出售,并且价格不菲。惟母株新币二角,似觉过廉,应以四角收缴,即将此项苗价,作推广事业费用。”[31]同时,对于试验场之金鸡纳所患病虫害,悉心照顾,“二十八年春,在幼苗及数年生之枝干上发现病菌,经清华大学助教周家炽先生同往检查,计发现细菌病种,而寄生于距地五寸之茎内,使树之表皮破坏而质腐烂,病之剧者可墨粉而使枝叶枯黄而死,今已在极力设法治除此种病菌矣”[1],进行了积极的防治。

(三) 对抗战时期移民垦殖及开发西南富源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及华中大量难民流离失所。“战区难民之流亡后方者,约为八千万。国人之热心于救济事业者,群起倡议移垦,宏文巨著,散见各战时刊物者为数极夥,如严德一、林崇镛、王宏志等”[32]。利用这些难民垦殖边疆,开发西南富源,让西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战建国大业做出贡献,即所谓“抗战以来,内地边疆的开发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开发边疆以增强抗战建国的力量;一方面是开发边疆,容纳中原沦陷后省区的人力物力的后撤”[33]。而移民垦殖云南,则被纳入了议事日程,“惟此时欲筹有效之救济办法,当大规模举办垦殖事业,以广收容,亦唯有边区旷地,始能满足大规模移垦之需要。故移民殖边为抗战期中赈济之后要政”,认为云南乃大规模移民垦殖的首选地,尤以云南边区,外接缅甸暹罗,内邻腹地,在世界战争蔓延中,亟应辟为垦区,加紧国防准备,以资保护”[34]。在全国移民垦荒云南的舆论浪潮中,云南省建设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一月也刊印了《垦荒法案》[1],列举中央颁布法规及云南单行法规,积极准备移民垦荒。并划定垦区,如“普思沿边一带——临江、普文、佛海、南峤、镇越、江城——已被划为垦殖区”[35]。

但垦殖云南,开发西南富源所面临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云南的“瘴气”。云南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人眼中“蛮烟瘴雨”之地的代名词,也是瘴疠之区、死亡之地。民国时期,由于瘴气的存在,云南各地流传着“要过某某坝,先把老婆嫁”[36]之类的谚语。而瘴气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如各地均出现诸如“谷子黄病上床,闷头摆子似虎狼,旧尸抬去未下土,新尸又在竹楼上”之类的民谣[37]。由此瘴气导致边疆各地“野有饿殍而地有弃货”[38],商旅视之为畏途。瘴气严重阻碍边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从中可略窥一斑。正如季树人所言:“过去(云南)不能开发之原因,其最显著者,有下列三点:一是交通的限制,如道路阻险,匪盗横行,语言不通,习惯互异,予移居者以无限的困难。二是疾病流行,最著者为流行各处之热带行疟疾(即瘴气) 因医药缺乏,死亡相继,予移居者以可怖之印象。三是西邻澜沧一带之卡瓦为患,及僰民因过去汉官高压,激起对汉人之恶感,至今有多处仍未融洽。”[32]后晋修也认为:今多数地带,尚处于疟疾及黑水热祸患中,且此等疾病,尤为扩大流行之趋势。若不迅速设法防治,其影响于抗战前途,及民族民生者何堪设想。[39]”而云南就土地利用而言,因疟疾流行,“居民死亡率大,倘卫生建设仍无实效,将恐每方里五人之比率,亦难继续保持。故土地日就荒芜,废弃极多,近查疟区普通耕地,租植不及昔年十分之一。梁光商调查了疟疾最为严重的思普沿边八县区的荒地,统计如下:

文章来源:《云南化工》 网址: http://www.ynhgbjb.cn/qikandaodu/2021/0708/1734.html



上一篇:云南化工年载文计量分析
下一篇:云南文庙介绍通海河西文庙文明牌坊

云南化工投稿 | 云南化工编辑部| 云南化工版面费 | 云南化工论文发表 | 云南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